臧志奇散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推荐人:网友推荐 来源: 佚名 时间: 2021-10-13 11:31 阅读:

坐在有桂香和竹荫的一处长廊石凳上,望着君子泉方向的寂静,我饮了一口自带杯中的茶水,似乎有一种回归的感觉。谦和低调而宁静,与园林合为一体,中轴线上的殿宇虽不失中正的威仪,却绝不肆张扬而好象即有即无地美丽着的兴福寺,让我坐在顺着曲径走过来的它西侧的园林里,庆幸这个假日选对了出行走走的地方。早就知道常熟的虞山北麓有这么一个地方,而且知道它的来头在江南那么多的古刹当中应当资格也算是排在前面的了,所以一直像是有心思未了般地牵记着这里,于是这个假日里便驾着车由内环而中环,心情轻松地驶出城外而顺着沿江高速,一个半钟头的时间成行了此地。让外地的朋友们到上海、让上海的朋友们到外地等等热闹的地方扎堆去吧,而我——在我以为选中的适宜我的地方独品让心灵沉淀的静谧。

一切都像是那么熟悉。迎着低调的木结构的山门,走过一座山涧的小石桥,忽然想起这山涧就应当是相传有黑白两龙相斗破山而出的破龙涧了。跨过比较高的门槛,入了山门就应当把一切心思放下了,于是便走过天井走进弥勒殿里礼佛。我到寺庙里从来不求什么,我知道求也没有什么用,只是合十立在佛的旁侧合目默念普贤的十大愿王而借此静心,如此便心灵洗过了一般清静。再穿过一个更为大一些的天井的大雄殿内左后方的那块大石头,宛若伏牛,而且纹筋纵横,果然从左边看上去像一个“兴”字,从右边看上去像一个“福”字,已被希望沾些福气的人们抚摸得发亮,这便是南朝梁时大修此庙时发现此石以后而以“兴福寺”取代齐时某信士舍宅初建此寺初名“大慧寺”的来由,加上因破龙涧的传说而人们一般也称此寺为“破山寺”,这个寺庙便至少有了三个名字。又一个天井后面的藏经楼我就不必上去扰僧人们的清静了,便想起这里有宋代书法家米芾所书唐朝常建所作《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一首,被清人临摹所刻而碑于此,这可是“唐诗,宋书、清刻”之三绝的极品啊,便循着一个戴眼睛的年轻僧人的指点,由中轴线而东走进一个别有洞天的所在,这里的白莲池、龙王殿、救虎阁、高僧殿同样不肆张扬地与园林风格合为一体,且有唐桂、宋梅与一些其他的古树一起成就着这里的清凉世界,一些人们在这里坐饮当地的虞山绿茶。立在米芾亭内碑刻旁,在他题写常建的整首诗中看到“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时,我不禁想起旧年不知在那部电影里两个特务对暗号就是用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名句,由不得自己莞尔了一下。一位当地的老者看我那么细细地看着这首诗,对就我说了这首米芾题写的诗有几处字和原诗已不一样,比如“曲径”就变成了“竹径”,我说碑上的“竹径”比原诗的“曲径”好,老者笑微微地点头,边走边回头看了看我而且还微笑着。

从中轴线以东的东院出来,复横穿中轴线而西,好象还有一个别有洞天,便随意地走过去,果然比东院更为开阔疏朗却依然园林情调婉转。开阔地带的那边竟然有一个文殊殿,文殊菩萨的生日与我母亲的生日是同一天,我便又走进去闭目合十礼敬了一会儿,因为里面很安静,然后我便坐在文殊菩萨侧前方靠门边的一把藤椅里,静静地“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亦不依”地端坐着打了一小会儿盹,睁开眼来,真个是神清气爽而温和宁静。从文殊殿出来以后,随意地走过很抒情很雅致的对月谭经亭,看了看亭柱上的对联,好象不太满意,所以也就没有刻意地把它们记住。经过印心石屋的时候,静静地看了看边上水潭的里的水,再那边是一个空心潭,走过去蹲下来撩起水洗了一下手,忽然想起“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样一个大问题,如果仅用矛盾的对立统一去理解,虽然比较能够说明问题,但可能还是肤浅了一些,唯有“一切放下”以后,方可能去考虑它的“真空”与“妙有”的“不二”之境,这真的需要“大地平沉,虚空粉碎”的实际功夫,这个境界看来我这一辈子是做不到了。立起身来,看了看后面好象还有去处,径自走过去,拾级而上穿过一个门洞,则可以上山了,那边好象有高僧的墓塔,再远些的山上面的那个亭子应当就是日照亭了。虽然那边有老松繁茂和怪石磋峨,而且应当能俯瞰这边寺内园林的全景,但这个时候,我只想身在其中什么也不想地随意走走停停,所以就放下了上山的念头。

于是,我就坐在了可能是当年唐朝诗人常建所描写的“曲径通幽处”的真实的地方了,不过这也只念头稍微动了一下的推测,其实我觉得也没有考证的必要,事隔一千多年,哪有那么多都能说得清的事。再望一眼不远处的君子泉的方向,心里又想,如果人们想当君子,只要用君子泉的水洗一洗自己的心,然后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君子了,那该多好啊,忽然就想起诗经里的一首诗,“瞻彼淇澳,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兮”,照这样一种说法,若想当君子何其难也,唯寺里的佛和菩萨的那种既庄重谨严又气宇轩昂的气质和气度,方可能与“瑟兮兮,赫兮喧兮”相对应。我不知道这里的君子泉是什么来头,但一个人如果要真的成为一个君子,则一定要经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过程则应当是必然的。正如佛家有一句话,人人都具有佛性,却人生要在扎堆的名利场上经过多少回的历练,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呢。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