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16)

推荐人:文章记录分享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1-10-13 11:04 阅读:

俺们在“菩萨”这个概念里,知道了菩萨精神的“自觉”和“觉他”而达到“觉行圆满”,同时也知道了这个其中的“觉”字,就是人的“本觉”,不过这个“本觉”往往被尘世间的尘垢覆盖了,所以得通过接近善知识去“始觉”,以达到去伪存真、去芜取精之后的“究竟觉”,从而恢复圆明清静的“自性”。

这仍然是从大的方面来说的。其实菩萨的修行,知道这些大的方面,当然是没有错的,如此方向就偏不了,但是仅仅有方向,那也是远远不够的。就像你爱一个人,仅仅说你爱他,却见不到任何行动,那就不是真爱。同样的道理,菩萨都是大实践者,那么他们是怎么实践的呢,通途是有哪些呢?俺们接下来试着了解一下释尊关于菩萨行方面的方法论。

菩萨的境界虽然高的很,本领也大的很,他们所作所为对于俺们常人一般来说,当然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但是他们的那个“本觉”,俺们都有,却为什么他们能让这个“本觉”发出无量的光辉而照耀出俺们的卑微来呢?那就是他们的“信、愿、行”,乃非俺们常人所能够坚守得了的。

信:这些大菩萨对这个世界的本质看得很透,并且深信不疑。关于这个世界的本质到底是甚,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诸多的哲学成果有种种的解释,虽说往往各执一端,但俺们绝不可以否认这些成果很可能是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着俺们逐步地增进着对这个世界的了解。那些宗教哲学,更是往往把人的思想中的真善美的成份直接地外化在他们所信奉的神明身上,再返过头来引导着人们自身的行为,俺亲自以为这至少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宗教极具规模地存在着的最为合理的因素之一。

释迦牟尼先生的心物一元论,随着各种不同的哲学观点对它的探究,当然也存在着或左或右的理解上的偏差,这里俺也不可能通过三言两语而对“实相无相”、“实相无不相”、“实相无相无不相”这些个劳什子说的煞为明白,而且又要涉及到更多的本来一直都在绕行的诸如“一法印”、“三法印”等等的佛学名相(不过这些东西都是佛学当中极为根本的纲领性的东西),而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过头来,顺着心经文字脉络接着为朋友们做一些浅表的解释,何况俺还亲自浅薄,也不可能说透,所以姑且这里把对这个世界的根本性的认识先放下来,如果后面能说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而没有把这次的“说说《心经》”中止下来,或可能俺们可以再略为涉及一下俺的肤浅认识。

愿:菩萨们当然都是佛学世界观的忠实践行者,他们在“正信”的基础上,所发的“三种心”和“四宏愿”,那真的是太大了,就凭他们的这种“发心”,俺们看到那些信徒以跪拜的方式去礼敬一下他们,俺以为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至少说明他们对这些菩萨为了真善美而甘愿奉献一切的精神有一种敬畏之心。

俺亲自以为,一个人如果对真善美的东西,一点敬畏之心都没有,那这个人基本上就沦为人渣而没有救治的希望了——哈哈,其实希望还是有的,因为人人具有佛性嘛,但是那也不知流转到哪一世,那个佛性才能显现出来啊——唉,好生可怜的迷途羔羊!那么菩萨们所发的“三种心”和“四宏愿”是甚呢?

虽然这些也都很重要,而且都是菩萨之所以成为菩萨的先导,但这里也只简单提一下,不再展开了:“三种心”即“直心、深心、大悲心”,大体就是念念回光返照、处处默契妙明真心,而且时时处处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对待众生而普度之,有些个《中庸》里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的意思;“四宏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里面“自利”、“利他”的内容全包含了,有些个《大学》里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而且那些真正大修行而成佛者,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等等,他们的起愿又是随着他们各自的机缘和抱负的略有相关的针对性而更为具体,不过总的来说皆没有离开这个“四宏愿”的核心内容。

行:菩萨之“行”,当然多的不得了,他们的种种“方便法门”真个是好生了得,所谓“菩萨低眉,金刚怒目”,俺的理解只不过是他们对善恶的态度的明显区分的象征性的示相,其实他们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的能力以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能力那绝对是不一而足的。

俺以为他们对这个世界把握住的最大的矛盾即是以平等心和慈悲心看待一切事物而力求普度众生,具体到人类来说,就是希望每一个人通过修行而达到由内而外的和谐,这也是佛教文化最为闪耀着的人性的光辉之所在,那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也是“戒定慧”三学具有永久魅力的原因所在。涵括在这样一个大的原则之下,菩萨行的“六度法门”、“四摄法门”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这里俺姑且把“六度法门”和“四摄法门”略为交待条目式地交待一下,先说“六度法门”。

布施度悭贪:这里的“悭”是对自己已占有的“舍不得”,“贪”是对外在的东西又想自己去占有,自己有的不想放弃,还没有的又费尽一切心思去据为己有,这就是人的最为想不开的地方,并且应当说人的所有的自私行为都是围绕此“悭贪”两字而展开的。殊不知“赤条条而来,赤条条而去”的道理几乎每一天都在俺们的眼前演示,《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把这个问题应当也是说的非常之透,而且那么形象地把结果摆在俺们的眼前,但是俺们看过便看过了。

这种普遍的现象使俺想起在很多年前看到的一幅漫画,一个超胖的穿着迷你裙的妇女,单只脚立在体重的磅称上,另一脚向后高高翘起,一只手捏作兰花指在探腮寻思。当时有人问我,她在寻思什么?她能在寻思甚呢,她在寻思“俺能这么胖么,不可能吧”,她的那一条后腿下意识地抬将起来,那是想把这部分体重给省去,哈哈,人的自欺其人的本领真个是太大了。这里要是把“悭”和“贪”的内容细分起来,话头还可以再细分些,但总体就是这样的意思。

“度”就是度化,就是救度。用什么去度化或者救度人的思想和行为上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悭贪”呢?菩萨用的招数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普舍,对一切需要他施舍的,他皆舍与。根据所舍与的内容来区分,“布施”又分“财施、法施、无畏施”,其中“财施”又分“内财布施”和“外财布施”。而且他们布施以后还要“三轮体空”,这一点前面已有所涉,不再赘语。布施的妙用大的很,但不能只考虑到妙用才去布施,而是要缘于自利和利他的开阔胸怀去布施。

对此朋友们可能要问,布施不是利他么,怎么还是自利了呢,这又要说到人的“贪嗔痴慢疑”这“五毒”的无处不在,而这“五毒”之间的关系基本上都上建立在“贪”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治贪是修行的首要任务,这一点朋友们自己探究去,俺这里连“布施”的具体内容都没有展开,所以也就不再话头之中引出新话头了。

持戒度毁犯:前面也提到过,释尊在示相寂灭时回答阿难弟子的问题之一,“您老人家这一寂灭就完事了,俺们就没有师傅了,以后以谁为师啊”,释尊便指示“以戒为师”。这便说明“戒”作用之大可以替代老师对修行的指导,俺们中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古训也应当就是这样的意思。

据此,俺亲自以为,一个人,如果知道了他应当做什么、和应当不做什么,那么这个人应当就基本可以有希望成为完人了。这里顺便把“戒定慧”这一组佛学最为基本的名相再一次地突出一下,可以这么说,“戒定慧”三个字包括了释尊一生教化的所有内容,而且也极为明了地把修行的次第概括的很清楚,记得前面说到曾子《大学》当中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修证次第时,已从那里面也同样找出了与“戒定慧”相同的秩序,这里我们还要再一次地确认一下刚才我们说到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一句话,这里面同样隐含着“戒定慧”的次第,“诸恶莫作”就是“戒”,“众善奉行”就是“定”,“自净其意”就是“慧”,而且这个“慧”是直通“般若”的“大智慧”,至少通了这个“慧”,那些个神通则统统地不在话了也。

当然俺是以自己的方式尽可能简要地说了一下这个“戒”,其实佛家的“戒”分的非常细,大乘戒法、小乘戒法、在家修行者的三皈五戒、八关斋戒,等等,每一个话头打开都不得了,也只好点到为止了。这里为了把“佛法僧”一组最为基本的佛学名相解决掉,顺便说一下这个“三皈五戒”当中的“三皈”。所谓“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字,前面也略有解,此处不再提了,“法”者,即佛所说法也,“僧”者,传承佛法之出家修行的佛门弟子也。

而佛所说法,是解脱人生的大智慧,所以当然得皈依,这便是“三皈”的意思。据说这个“皈”字,是武则天造的字,“反黑为白”的意思,这个“皈”字的意思也真的是把“觉悟”的“觉”字讲透了而且也隐藏了极为艰难的修证过程,俺亲自感叹,武则天这娘儿们还真个有些个不一般的好生了得,她比慈禧那老娘儿们好生了得多了去了,慈禧这老娘儿们近些个佛事便以“老佛爷”自居,把自己当成气球吹到如此自我膨胀的地步,哼。

忍辱度嗔恨:俺这一“哼”,便是动了“慎恨之心”了,“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呀,阿弥陀佛,俺亲自罪过。但是慈禧那老娘儿们把当时的大清国清理成啥样了,在洋鬼子面前那付德性真个是让俺气不打一处来,她她她,居然还“老佛爷”?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当然喽,俺们这个时候没有必要为这老娘们坏了心情,俺们来说说这个“忍辱”。

这个“忍”字的内容在佛教里面内容丰富的很,有“生忍、力忍、缘忍、观忍、慈忍”五个次第煞为分明,平常俺们说“心字头上一把刀”的“忍”,那个痛心疾首的样子以后一咬牙一跺脚然后在心里再愤恨地说一声“他NND,这事俺忍了”的“忍”,在菩萨修行“忍辱法门”那里只不过是最为初级的“生忍”,哈哈,即便是如此初级阶段的“生忍”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得到的哦,不然俺们还“打碎了牙往肚子咽”的表情让人看着好生难受的样子作甚。

而到“慈忍”的高级阶段呢,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个时候菩萨在受到的辱境当中看到的只是对让他受辱者的深深的哀愍。俺有一个观点,这个世界上,讲理的人往往被不讲理的人所伤害,而不讲理的人却是被自己所伤害。这些不讲理的人是属于典型的自残,真个是好生可怜,一辈子都是自己最有理,如果你有一大一小两个苹果,你给他一个大的,他以为你看不起他,你给他那个小的,他又以为你小瞧他,你两个都给他,他以为你是在用行为语言骂他,你两个苹果都不给他,他又会有更为充足的理由去愤愤不平了。

苍天哪,大地呀,佛祖耶,圣母啊,这样折腾自己的心而又有充分理由折腾别人的人,让俺遇上了俺真个亲自受不了啊,还怎的去“忍辱”呢!而菩萨就好生了得,他考虑的不是受得了、受不了的问题,而是看到这个人将来或者干脆现世就会受到因果的报应,真个是太可怜了,所以菩萨考虑的只是怎样去救度这样的人,唉,真个是难为菩萨了。这里要特别的提醒一下,“忍辱度嗔恨”,并不是要求大家都善恶不分,不然还要“菩萨低眉,金刚怒目”作甚,所以在处理具体事务当中一般来说,是非还要分清的,善恶还要明辨的,“见佛即拜,见魔即降”嘛。哦,如此俺亲自对慈禧那老娘儿们瞪眼也是对的嘛。

至于“不思善,不思恶”之类,那是把社会抛在一边的个人禅定的修为,以期知彻底地做一个超人,俺们作为社会人,当然不能完全如此。不过也应当以此对待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体作一些参照,勉得人生的大目标被那些个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缠身而节外生枝。

精进度懈怠:释尊说了,“若行者之心,数数懈怠譬如钻木,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而“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释尊真乃“善比喻者”也,俺亲自对此“叹为稀有”。咦,这两句话里好象有两个相应的成语在俺们中国的汉语成语词典里耶,哦,居然来源可能是在释尊说的话里啊。

这有甚稀奇的,释尊的话,在俺们中国的成语里多了去了,俺一时也想不起来多少,总之“盲人摸象”等等一系列吧,若是有些个想在大学学报上挣些稿费的,尽可以从成语词典里信手拈来一些略作分析一下,再加上俺们中国的很多与佛教文化有关的地名诸如上海周边的“七宝”、“真如”等等,那也是一篇很轻松的论文,俺亲自不例举了,这里也顺便说一下,佛教文化对俺们中国文学的影响也真是太大了,若是有空的话,在这些方面拿些个论文出来,那是非常方便的,所以俺们如果有在大学当教授的朋友,当你讲李白也好,讲苏东坡也好,你对佛教文化一点都不了知的情况下,你仅以你自己的思维去胡乱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哪怕把他们的身世摸索的再透,他们也是要有意见的,而且你的讲课境界是上不去的,这些个朋友不要以为俺说的话有些个不好听,这里俺是在讲到菩萨,才亲自以菩萨精神来提醒你,而且如果从这些个角度去研究他们,你很可能因此赚很多稿费和名声的,到那个时候你会感谢俺的。那么菩萨们要“精进”些个什么呢?

俺以为“三聚净戒”就包含了所有精进的内容。精进“摄律仪戒”,无恶不断;精进“摄善法戒”,无善不修;精进“饶益有情戒”,无生不度。真个是好生了得也,俺亲自好生崇拜菩萨!菩萨才应当是人们的偶像啊,那些个在舞台上蹦来蹦去连话都说不清的好像神志不清甚至歇斯底里的爱的死去活来地哼着小曲儿其实可能只知道爱自己的帅哥超女们,怎的就成了偶像呢,俺亲自好生纳闷。

禅定度散乱:“禅定”又是一个极为特别的大话头,有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出世间上上禅定,其中它们又有各自的次第,如果把这三个大的次第的禅定搞清楚了,则整个佛法也就搞清楚了,其中当然对释尊关于这个世界的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层次解构以及他对人的生存现状和理想境界的解释也就大体搞清楚了。

这里略提一下,其中的最为初步的“世间禅定”,在释尊看来,只是“共法”而不是“不共法”,这也说明释尊知道把人类有益的智慧结晶拿来为我所用而绝不据为己有,佛法虽不离于这些初步的禅定,却也绝不仅仅依止于它,佛之“不共法”,乃是在对“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认识基础上,对“实相无相”、“实相无不相”、“实相无相无不相”之“中道”的正知正见,唯“出世间上上禅定”才是诸佛如来所证的“那伽大定”,“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方能与之相契,纵任外境千变万化,内心亦如虚空湛寂常恒,诚如这里所说《心经》后面所涉“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文字表述一样,而且此“是诸法空相”的“空”,也绝不仅仅是俺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空其所有”的“空”。

至于人的精神上的经常处于“散乱”的境况,俺们每一个人都经常会被“心猿意马”、“朝三暮四”这些个劳什子搞的“神魂颠倒”,所以俺就不描述了,因为描述起来俺也亲自煞为痛苦。对此释尊也说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也就是俺们中国成语里说的“聚精会神”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意思,也是老子所说“载营(魂)魄抱一,能无离乎”的意思,其实这些也还只是最为初浅的凡夫粗犷定,俺们这些个凡夫俗子若是能够经常沉在这个“凡夫粗犷定”里,那在人世间也就毫无疑问地可以成就一些大业了。不过即便如此,略有成就以后,俺们又会以为自己好生了得,因为得意所以忘形而沾沾自喜起来,于是乎复又“散乱”了也。人哪,好生可怜、好生可笑也!

智慧度愚痴:众生“愚痴”的根源及其种种表现,释尊也有其独到而影响深远的解释和阐述,集中体现在他所说的“十二因缘”里面,那真个是“无明烦恼”啊,众生所有的“愚痴”,都是“无明”惹的祸,《心经》里面的后面还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等等的文字,若是说到那里,则再亲自展开略说可也。

“智慧”这东西,俺们已涉及到多次了,俺亲自发现,“智慧度愚痴”正好与《心经》的题目当中的“般若波罗密多”好生相应,朋友们姑且先可以参照一下题解即可,而用接下来继“观自在菩萨”这五个字解完后,俺们当然顺理成章地就要说到“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到那个时候,俺们再一起把这个“智慧”的话题打开吧。正如一个人跑到一间到处都是财富的房间里,却反而不知取哪一件宝物为好了,所以这里俺也把话头用布袋子牢牢地扎起来,免得朋友们忘掉了“六度法门”的条目。

好了,连滚带爬地、急急如令般地把菩萨修行的“六度法门”走马灯似地过了一遍,因为其中任何一个话头若是打开了都不得了,俺亲自怕按不住俺的话匣子而害俺自己从这个“六度法门”的说说中爬不出来,同时也可能会让朋友们更多云里雾里地摸不着头脑,所以俺使劲把话匣子摁住了,亲自累煞。哦,还有“四摄法门”,呀呀呀,这可如何是好?姑且“下定决心,不怕熬夜,排除意,一并解决”可也。

这个菩萨修行的“四摄法门”呢,就是菩萨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行来摄受和度脱众生,让众生一见到菩萨就好生欢喜,而能够欢喜愿乐地接受菩萨从思想到行为上的帮助,菩萨真个慈悲也,若是俺在能够在某一个方面能帮助人家,那俺还不“大腿翘二腿,怪笑咧着嘴”地坐等人家来朝供么,而且还得掂量一番人家送来的银两是不是合俺的心意吧,而菩萨却不是。

“布施”:六度法门中列为第一,四度法门中又列为第一,而且唯有它是重复提出的,可见它的妙用在菩萨修行中的重要程度,俺们千万不要忽视,因前面略有述,这里从略;“爱语”:这里面又分为“八音四辨”,总之就是和颜悦色而且表达能力清楚,当然还要正知正见,切不可让人误入歧途,哪像俺要想达到一个些自身的目的而花言巧语,或者一看对方弱势于俺,俺就亲自可以强词夺理了,至少人家在危难之时,俺还可以趁火打劫一番嘛;“利行”:那就是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身体力行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那才是“全心全意”,十几年前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就是对俺们中国老百姓的“利行”,想到此,俺“即从座起,偏袒右肩”,亲自对一切践行菩萨精神而为俺们中国老百姓的仁者智者合十施礼;“同事”:也就是俺们原来经常说的,与广大的劳动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意思,观世音菩萨的“随机应化”就好生了得,乃至天人神仙、鬼道、畜牲,都能随类现身,真个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

赞助推荐